|
在冷战的笼罩下,苏联的命运就像一根细线上的重物,摇摇晃晃。到了1980年代中期,一场没几个人知道的权力转换在暗地里慢慢进行。这次转换不光关乎一个国家的将来,也让全世界都跟着揪心。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一个叫葛罗米柯的老练政治家,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老到经验,给苏联挑了个新头儿——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可谁承想,戈尔巴乔夫一搞改革,就开始让这个昔日雄霸一方的帝国摇摇欲坠,这时候,葛罗米柯心里也开始不平静了。 1988年10月,他告诉大家自己要退休了,可没想到,退休没多久,他就离开了人世。有人讲,葛罗米柯是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气坏了”身子。更让人觉得难过的是,葛罗米柯的葬礼上,戈尔巴乔夫和其他几位大人物都没来,就好像是一个旧时代真的走到了尽头。 苏联领导层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 1980年代中期,苏联的领导层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这事儿在国际政治圈里可算是出了大名。短短两年,竟然有三位苏联大佬相继离世,这在苏联可是头一遭,国内上下都震动不小,心里直犯嘀咕。这三位大佬一走,不光让政治领导层乱了套,也预示着老一套的体制走到头了。大家伙儿开始琢磨起眼下的处境,对未来的盼头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时候,苏联党内的大佬和老百姓对选领导人的看法大变样了。以前那种老办法,就是挑年纪大、经验多的政治家当大官,现在大家伙儿都不买账了。一连几个头头去世,让大家对老领导人的本事心里直打鼓。不少人和党内的一些同志开始使劲反对再让老头子们掌权,他们盼着能有新人冒出来,最好是年轻点的、有拼劲儿和创新精神的,带着苏联摆脱现在的难关,奔向更好的明天。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领导层开始琢磨怎么挑个合适的头儿。在苏联,选大领导可不光是看本事,还得考虑各方势力的平衡,还有国内外的政策怎么走。那么多可能的人选里,得找个大家都服气,能让党内稳稳当当的,还得能向全世界展示苏联想改革开放的那个人。 葛罗米柯在这个过程中作用特别大。他是个老练的政治家,很懂政治里的那些道道。他明白,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直接坐上头把交椅可不是什么好主意。要是他硬抢最高位置,党内党外的人都会跳起来反对,说不定还会让政治局势更乱。所以,葛罗米柯开始物色一个人,这个人得是新一代的领导苗子,还得愿意听他的话在背后办事。 葛罗米柯做出了一个稳重的决定 琢磨过苏联的政治大环境后,葛罗米柯的眼光定格在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身上。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来历和站队,加上他在党内给大家的印象和人脉,都让葛罗米柯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戈尔巴乔夫年纪轻,性格又显得温和、思想开放,这在苏联那紧张的政治氛围里,可真是挺不一样的。 挑戈尔巴乔夫是有风险的。跟党内那些大权在握的候选人比起来,他的势力要小一些。但葛罗米柯觉得,正因为戈尔巴乔夫力量不强,他才更容易听自己的话,受自己引导。再说,大家也都觉得戈尔巴乔夫在跟国际社会打交道时更灵活,特别是在跟美国关系紧张的时候,他能想办法找和平、找合作。 戈尔巴乔夫开始崭露头角 在苏联高层的权力争斗里,每次换领导人都跟打仗一样激烈。到了1980年代中期,苏联碰上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大难题,急需找个能带国家走向安稳和发达的新头头。这时候,戈尔巴乔夫因为他特别的政治看法和形象,在好多候选人里头冒了出来。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走的是比较和缓的路子,这在当时苏联那个紧张对立的环境里,真是挺关键的。他提倡搞改革、对外开放,比起其他候选人,更贴近苏联在国内外碰上的真实问题和难关。这样的态度,不光让他在党内党外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还在国际上得到了一些认可。 跟戈尔巴乔夫大不一样的是,还有两位大佬——格里申和罗曼诺夫。他们俩背后都站着不少地方上的大人物撑腰,政治手腕和立场被认为更铁腕、更老派。格里申呢,是莫斯科市委书记,出名就因为他领导有方,在党内说话响当当。罗曼诺夫也不简单,他在列宁格勒当市委书记那会儿,就显露出对权力特别上心,想要牢牢抓在手里的样子。 葛罗米柯琢磨着将来谁来当苏联的老大时,不光要看那人的政治态度和本事,还得盘算下新领导上台后,自己还能有啥地位和话语权。他心里明白,要是选了像格里申或罗曼诺夫那样的硬茬子,自己以后的政治日子可就不好过了,说不定就得靠边站,或者被逼着提前退休。这事儿,葛罗米柯可不愿意让它发生。 考虑到这些情况,葛罗米柯首先想到了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因为政策不那么激进,受到了大家的喜欢。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后台和人脉都不是特别强,这让葛罗米柯觉得,在需要的时候,他能左右戈尔巴乔夫,让政治局势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得考虑国际上的各种情况 到了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还笼罩在冷战的阴霾之下,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剑拔弩张。在那个国际大环境下,苏联国内的政治决定,不光决定着国家以后的路怎么走,还关乎着全球的政治天平往哪边倾斜。葛罗米柯,这个在苏联政治圈举足轻重的人物,心里明白得很,自己在这场全球较量中的每一个决定都至关重要。 那时候,苏联和美国正在日内瓦忙着谈一件大事,这事不光关系到他们俩家的武器多少,还牵动着全世界的安宁。在这样的场合,一点点小动静都可能闹出大动静来。苏联谈判的人回来后,带了个大消息——美国那边挺看好戈尔巴乔夫接班呢。 对葛罗米柯而言,这条消息既是机遇也是考验。美国看重戈尔巴乔夫,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他在国际上可能很有分量。要是苏联能推出一个受国际社会欢迎,特别是得到西方国家认可的领导人,不仅能帮苏联跟西方国家缓和关系,还可能让苏联在国际谈判里占到更多便宜。 不过,这个决定可没那么简单,风险可不小。选一个西方喜欢的人当头儿,苏联里头的保守派可能就觉得这是向西方低头了,这样一来,党内肯定会有人不满,甚至反对。葛罗米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国内不乱套,同时还能在国际上挣面子,掌握主动权。 葛罗米柯做决定时特别复杂又小心。他不仅要琢磨戈尔巴乔夫本人的本事和性子,还得想想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国家是怎么看他的。这个决定不光对苏联国内事务重要,更影响着苏联在世界政治大局里的位置和话语权。 最后,葛罗米柯拍板让戈尔巴乔夫来当苏联的新头儿。他做这个决定时,既考虑了国内的情况,也琢磨了国际上对苏联的看法。葛罗米柯觉得,戈尔巴乔夫在国际上形象好,西方国家也认可他,这样能让苏联有个更安宁、更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这对苏联搞改革、搞开放也更有帮助。 葛罗米柯心中的未了心愿 葛罗米柯起初站边戈尔巴乔夫时,心里盘算着他能当个乖乖听话的头儿,让葛罗米柯他们带着走,搞点不那么激烈的变革,稳住国家,保住党的位子。可谁承想,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搞了个“新思维”,什么“透明化”、“重建”的一套,苏联社会政治立马翻了个大样。这些变革本想提振经济,让政治更透亮,除掉党和国家的那些烂账。结果呢,闹得社会、经济、政治上都是一团糟,谁也没料到会这样。 到了1988年,改革虽然一直在进行,但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但没好,反而因为改革方法乱糟糟的变得更差了。社会上大家的不满声音越来越大,各个加盟共和国也开始出现民族和分离的风潮,这让苏联的统一受到了威胁。这么多问题堆在一起,对一直主张稳稳当当、慢慢来改革的葛罗米柯来说,真的是个很大的冲击。 1988年10月,葛罗米柯宣布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正式退休了。但退休后的日子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平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越搞越烈,苏联的局势也变得越发不稳定,这让葛罗米柯心里特别难受,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听说,这些一直不断的政治压力和心里的失落,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1989年7月份,葛罗米柯离开了人世。有传闻说,他是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惹火”了,气得一病不起。尽管这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确实让葛罗米柯晚年的日子很不好过,精神上压力山大。 在葛罗米柯的告别仪式上,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没来,这让大家觉得他们可能没太把葛罗米柯和他留下的政治影响放在心上,甚至有点故意避开的意思。这事儿能看出苏联政治风气变了,也显示出那些老一辈人物在新局势下正慢慢被人淡忘的悲哀。 仲石讲述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J].世界看台,1984(第17期):27页 |
